据上海印刷网报道:当下,一场始自出版集团的自上而下推动按需出版印刷的风潮正在来临,由此带来的按需出版印刷投资热情正在被点燃。尤其是出于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计,生产型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正成为这一轮投资的热点。然而,仔细想来,在引进设备后,困扰了按需出版印刷市场10多年的赢利问题,真的已经被破解了吗?贯通产业链的资源平台搭建进展如何?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那么乐观,当下我们又该拿什么来收回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成本投入呢?本文将借助国外按需印刷经典案例,深入分析国内按需出版印刷市场之现状,探寻阻碍按需出版印刷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寻求国内印刷企业突破按需出版印刷赢利困境的方法,让购置的设备发挥原本应有的效力。
1、市场需求有待培育
虽然近两年,不少印刷企业都引进了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但是一个不争得的事实是,很少有印刷企业的数字印刷设备能够“吃饱”。以当前的情况,目前印刷企业大手笔引进按需出版印刷设备的动因还只是业务布局和战略投资。
目前,投资按需出版印刷市场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大部分企业还是抱着“养孩子”的心态来引进按需印刷设备。意思是说,养孩子25岁之前都不会有很大回报,但是父母一定会老,所以孩子一定要养,坚持25年就好了。对于按需出版印刷则是,传统书刊印刷的业务一定会衰落,所以按需出版就必须开展,坚持三五年之后,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2、服务内容亟待拓宽
面对并不充足的活源,印刷企业该何去何从?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单纯地将按需出版印刷看作是“短订单的印刷复制”,那么在市场需求无法上量的情况下只能是无法赢利,而在按需印刷市场需求上量之后,恐怕也只会陷入同质竞争。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开展按需出版有没有联动效益?
由此可见,将按需出版切割出来、单独地作为一块业务来发展并不明智,如何在国内市场条件并不成熟的条件下,先从按需出版印刷做起,逐步积累数字出版资源,进而提高客户黏性,开拓延伸业务,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资源平台还需整合
在国内按需出版印刷市场的需求培育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丰富的按需出版内容资源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要靠印刷企业的资源积累,更重要的是始自出版机构的内容资源大整合。
其实早在2010年左右,国内已经有不少出版社申请了专项资金,用于构建出版内容的资源库,比如内蒙古建立了蒙语出版资源数据库、宁夏建立了伊斯兰语出版数据资源库等。只是这些资源库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并未考虑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一致性、也没有充分考虑放入其中的数据的可利用性和可挖掘性,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这导致当读者需要大范围检索某一项技术,并计划将其按需印刷时,他可挑选的范围仍然是相对局限的,可能只有某个或几个出版社的内容资源,将这些资源顺利组合很可能有困难,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终端市场对按需出版印刷的热情。
如果建立了强大的内容数字资源平台,那么必将极大地推动国内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而出版机构也能够在库存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实现绿色出版。但是为何几年时间,仍然没有出现一个成型的数字资源平台呢?其实,从技术角度来看,完全不存在难题,但在“内容为王”的出版界,来自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难点才是关键。如果共建平台,如何能够进行合理的利益划分,清晰的赢利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短期内仍然没有答案。 来源:上海印刷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