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上海印刷网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八百多块活字印刷字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2010宁化县与温州瑞安的东源村。在有“客家祖地”之称的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我们看到了“活化石”一木活字印刷。
元代大德年间,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术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较为简便、容易。木活字系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等雕成单子。因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创制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在宁化,刻印艺人被称为“谱师”。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的活字印刷术展示厅中,记者见到了两位“谱师”,邱志强和巫松根。他们向记者展示了木活字印刷的基本製作过程。
邱志强在仅指甲盖大小的方形木块上写上反?的宋体文字,写好文字后再用刻刀将木块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现在一般都用山林木作为木活字印刷的木块,大小一般是八毫米和一厘米,当然也有更大的,就看排版要求了。”邱志强一边刻字一边向记者介绍。而巫松根统一木活字的大小高低,然后根据要印刷的文章原本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晾乾后装订成册。
专门印刷宁化族谱
为什么这项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技艺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呢?邱志强介绍:“宁化人修族谱很讲规矩,族谱中的字要手刻的木活字印刷,纸张也要用当地的玉扣纸,至今一些族谱的印刷都是用木活字印刷。而且保存时间久,几百年是没问题的。”在宁化巫罗俊公怀念堂中,记者看到了五十多本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巫氏族谱,族谱上的字都上木活字印刷而成,虽然封面和内页的一些纸张有虫蛀的痕迹,但是字迹和图画至今仍清晰可辨。
宁化目前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谱师”年纪最大者八十多岁,年纪最轻的三十二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等。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製刻、拣字、排版、校对、装帧等技艺。
邱志强十四岁便跟随父亲开始学习木活字印刷,“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技艺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失。
纯手工艺逐渐消失
“木活字是纯手工製作,费时费力。同样的族谱,木活字印刷的成本比铅印要高出三四倍。”邱志强说:“三十年一修谱,这是客家人的习惯。”一九九六年宁化曾大规模修订族谱,按时间推算,也要等到2020年左右才会有修订族谱的繁荣期。
所以现在可以说上木活字印刷存活的艰难期,“现在在宁化从事木活字印刷的人不多,以前很多从事这项技艺的人现在都转行了。”目前宁化只剩下邱志强一家仍然从事木活字印刷,家中父亲、姐姐和妹妹都会这项传统技艺。“不刻印族谱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刻印佛经道藏,个人诗集等。”
虽然现实严峻,但邱志强却决心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木活字印刷术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