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上海印刷网报道,电子书大量记录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等信息:我们的好恶、经济活动、选择偏好、注意力等等。如果这些信息被再次用到为“特定读者”设计的图书中,又会怎样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这种电子书籍初步模型。一旦电子书的这些隐私和连续特性得到普遍认可,电子书的春天便会到来。
格式变化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本质和阅读方式。
电子书从两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在纸质书阅读中,读者和文本之间的阅读关系是一种私人性质的关系,而且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持续。然而在电子书阅读中,显然这些都无法成立了。虽然技术变革改变了阅读方式,但这只是改变了阅读中次要而非本质的部分而已。
电子书大量记录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等信息:阅读何时开始,何时终止,何时快读,何时慢品,何时跳读,何时重读,会把何种内容标为重点,又会将何种内容推到下一次阅读等等。
印刷书籍——这种诞生于机械生产时代出类拔萃的艺术品——在读者,时间,空间之间有着惊人的稳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和电子书相比,印刷书籍更加主张平等。印刷书籍用相同的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它能够平衡那种唯我主义观点,因为它为每位读者提供相同的内容,因此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观点讨论的公共空间。
一旦电子书的这些隐私和连续特性得到普遍认可,电子书的春天便会到来,但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自身的问题。试问,电子阅读器能支持那些不止一个人同时在读的电子文本吗?我们需要认识到印刷书籍的属性,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形式变革所能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使电子书变得更加大胆多样。它已经不再会是一本书了,也许会成为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