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上海画册印刷公司报道,最近,大陆工商部门依法查处厦门岛内市场上未加贴简体中文标签(业界俗称为“白标”)的台湾食品商家。与此同时,约有10多家厦门岛内外台湾食品流通商联合签名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允许免贴简体中文标签或在经销商一栏不注明详细联系方式。
台商为何有此要求呢?记者了解到,台商认为台湾食品流向大陆属“特殊流通”,两岸民众大都看得懂繁体字。加贴了简体中文标签,上面标注详细的总经销商信息,这会影响到二三级代理商生存发展。
台湾“流通王”、永味斋商行老板郭庚辉说,台湾食品过来大陆,包装上都有厂商的厂址、电话,都可以追查到源头,没必要再加贴简体中文标签,何况大陆民众基本上看得懂繁体中文。从另一方面来说,加贴的简体中文标签印有经销商地址及电话,顾客会直接向经销商采购,这样就会影响小商家生存发展,并不利于台湾食品流通。
台商温仁得指出,台湾食品价格高,在大陆多作为送礼之用,贴了标签,收礼者情感上觉得其不够正宗,变得“不值钱”了。
郑植升甚至建议,台湾食品流通是一种“特殊流通”,可否不将其视为“进口”,不强制加贴标签或简化标签内容?
数十家厦门专门贩售台湾食品的经销商或商家目前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该问题,希望作为对台小额贸易桥头堡的厦门可先行先试。
|